赖清德的“离台赴美”计划本应该是他精心筹划的外交大戏,但在还没正式开演前,便接连遭遇两大打击——是岛内局势让他措手不及,还是外部压力让他心急如焚?赖清德的“出逃”之旅,恐怕远比他预期的要更加复杂和喧嚣。
7月15日,台民意基金会发布了最新的民调数据,显示有44.5%的受访者对赖清德的施政表示不满,其中“完全不赞同”的比例更是高达25.3%。尤其是年轻选民的态度愈加冷淡,表明这一群体对赖清德的支持逐渐减弱。这一变化折射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清醒,逐渐识破赖清德所谓的“大饼”式承诺。
过去,民进党常依赖“改革”与“民主”的口号赢得年轻人的青睐,但如今,这一优势已经不复存在。赖清德上任半年多来,经济与民生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显著改善。高昂的房价、低迷的薪资以及不稳定的就业形势,这些问题每天都困扰着年轻人。可是,赖清德的“团结十讲”更多停留在政治口号层面,面对民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几乎没有实质性的回应。如此一来,公众的失望情绪不断积累。
展开剩余82%与此同时,赖清德不断强化“台独”立场,频繁借用两岸议题制造话题与矛盾。在许多岛内民众看来,安全与稳定才是最基本的诉求,而过度挑衅只会加剧两岸紧张局势,甚至拖累台湾经济的增长。由此,民意的天平不可避免地开始发生倾斜,赖清德的处境愈发艰难。可以说,施政不力与冒进的政治操作,正是他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
在外交方面,赖清德也频频遭遇挫折。上月底,立陶宛的议会选举结果揭晓,偏左翼的社会民主党胜选,该党副主席帕卢茨卡斯明确表示,如果他当选总理,将积极推动恢复与中国的外交关系。立陶宛总统瑙塞达也表态支持这一立场。此举无疑给台湾当局敲响了警钟,立陶宛态度的转变,意味着其开始重新审视与中国的关系。
立陶宛过去几年的对华政策充满挑衅,尤其是2021年11月,台当局在维尔纽斯设立“台湾代表处”,此举不仅公然挑战“一中原则”,还直接踩踏中国的主权与核心利益。这一系列行为,引发了中国的强烈反应,随之而来的是中国对立陶宛的外交制裁与贸易限制,使得立陶宛经济受到了相当大的压力。此外,立陶宛在中欧经贸合作中也与美国和欧盟共同采取了对华强硬的立场,但这些举动不仅未能带来实际利益,反而使其对华出口大幅下降。立陶宛开始意识到,继续采取对抗政策不仅不会带来好处,反而可能失去更多的国际合作机会。
过去,民进党将立陶宛视为突破欧洲外交困局的关键,投入了大量资金和资源,甚至鼓励台企在立陶宛建设半导体工厂。然而,随着形势的变化,立陶宛此项目已停滞不前。如今,立陶宛更加看重与中国的合作前景,台湾所谓的“外交红利”正快速失效。岛内的舆论对这一变化反应激烈,许多评论指出,这一事件再次证明了民进党的“金元外交”只是一个空洞的梦想。即便投入大量资金,依然无法获得稳定的国际支持,一旦风向转变,这些看似坚固的外交关系便会迅速瓦解。
面对立陶宛的倒戈,民进党当局开始转向其他国家,企图借助巴拉圭、危地马拉等小国来打破外交僵局,同时通过美国的“支持”来维持台湾的外交地位。台媒援引巴拉圭总统贝尼亚的言论称,赖清德预计将在8月访问巴拉圭。这次访问的一个明确目的,是回应巴拉圭对台湾经济援助的要求,金额甚至高达10亿美元。此外,赖清德可能会借此机会宣布一系列与美国的采购和投资计划,包括购买美制民航客机等“大礼包”,以此争取美国的支持。
然而,这一“外交秀”背后潜藏着巨大风险。大陆方面多次表态坚决反对赖清德以任何理由“过境”美国,这不仅是对赖清德外交活动的警告,更是一种划定红线的行动。7月15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再次明确表示,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敏感、最核心的问题,中方坚决反对赖清德以任何名义、任何理由窜美,要求美方严格遵守一个中国原则及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这一表态再次彰显了中方在台湾问题上的坚定立场与决心。
从中美关系的现状来看,赖清德想要通过“过境”进入美国的可能性极为渺茫。台媒分析认为,尽管美方有时会在台湾问题上有所试探,但考虑到中美目前正就多个议题探索对话与合作的空间,美国可能会在行动上保持克制。若美方继续纵容赖清德“过境”,不仅会引发中方的强烈反制,也可能进一步破坏中美之间本就脆弱的互信关系。
然而,美国国内的部分政客仍然希望通过台湾问题来牵制中国,这种投机心理可能促使美国继续试探中方的底线。若美国过度纵容赖清德,台湾问题或许会成为中美博弈中的一个重大节点,甚至可能导致两岸局势进一步升温。若美方收敛与理性对待,台海局势仍有缓解的空间;但若美国继续越界挑衅,两岸关系只会更加紧张,台湾当局的“台独”路线可能会加速其自我灭亡的步伐。
发布于:天津市卓信宝配资-配资炒股官网-杠杆买股票-配资股网址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