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我们口中常说的“潮汕”,这个听起来极具地域认同感的名字,其实才一百多年历史?比起动辄两千年起步的中国古地名,这也太年轻了点。更神奇的是,这个名字居然不是官府赐名、不是古书传承,而是因为一条铁路、两兄弟,无心插柳地造出来的。
百年前的汕头,只是个默默无闻的小渔村,连个像样的码头都没有,更别说和潮州这个两千年古城相提并论了。汕头当年隶属潮州府,是那种“仿佛存在感都没有”的地方。
转机出现在1860年。
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败得稀里哗啦,被迫签了《天津条约》,汕头阴差阳错地成了通商口岸。就像几十年后的深圳遇上改革开放,命运的齿轮开始飞转,小渔村摇身一变,成了商贸重镇。
展开剩余77%而潮州,虽然底蕴深厚,但架不住汕头这小老弟发展太快。
渐渐地,这片原本由“潮州一城独大”的格局,被拉成了“双城并立”。如果类比一下,就像是北京和上海,文化中心对上经济引擎,谁也离不开谁,但中间总有点距离。
那时的问题就来了:潮州和汕头相距几十公里,放今天不算啥,滴滴一键下单。但在民国初年,那可是“翻山越岭”的大工程,普通人光来回一趟,都得带干粮。
就在这交通瓶颈卡死发展的当口,两位“贵人”登场了。
张煜南、张鸿南——一对旅居苏门答腊的客家兄弟,也许你听都没听过他们的名字,但他们干了一件超级硬核的事:1904年,兄弟俩自掏腰包、发动商界集资,主导修建潮州到汕头的铁路,而且全程民办,不靠政府一分钱!
在我看来,这种“民间实业家”才是真正的时代英雄。
别忘了,那可是清末民初,国家财政快穷到发不出饷的年代,修铁路不是修巷子,是铺钢轨、搭桥梁、劈山开路的大工程。能有这格局,真不是一般人干得出来的。
1906年,中国第一条民营铁路——潮汕铁路全线通车。
铁轨通了,车轮跑了,更重要的是,一个名字诞生了:潮汕铁路。
说白了,这名字也不是啥玄学,只是取了起点“潮州”和终点“汕头”的头字。可谁能想到,“潮汕”这俩字,从此名留青史,成了整个地区的代称?
那时火车头上,还特地喷上“潮汕”两个大字,这或许是这个词第一次公开、醒目地出现在人们眼前。结果大家一看,这名字顺嘴又好记,就这么用开了。
你可能会问,潮州人、汕头人本来就有共同的语言和文化,为啥还要另造个“潮汕”?
这里得从地理视角说一句。
历史上所谓“潮州”,其实是指整个潮州府的辖区,包含今天的潮州、汕头、揭阳等地。可惜,这种大概念在现代越来越不好用了,尤其是当汕头逐渐强大,已经不甘心当“潮州的附庸”。
“潮汕”恰好提供了一个中性、平衡、包容的说法。
从那以后,不管你是潮州人、揭阳人,还是汕头人,统统都可以说一句:“我是潮汕人。” 这个词既有身份认同,又避免了谁压谁的尴尬。
不过,历史总有遗憾。
这条见证名字诞生的铁路,后来却在抗战中被毁于战火。1939年日军空袭潮汕,铁路遭遇重创,中国军队怕敌人接管,索性自己动手彻底拆除。抗战胜利后也没能重建,这段曾经光辉的轨道,就此消失。
直到1990年代,广梅汕铁路才重新让潮汕地区恢复铁路交通,而后是厦深高铁、汕汕高铁,但那条最早的潮汕铁路,早已埋在历史的尘土里。
但你看,名字还在。“潮汕”两个字,不但没消失,反而越叫越响。
发布于:河南省卓信宝配资-配资炒股官网-杠杆买股票-配资股网址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