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代号为“自由之刃”的美日韩联合军事演习中,本应作为核心力量的美国航母,这次却没有出现。这可是演习的第三次了,“宙斯盾”舰、先进战机等装备悉数到场,唯独少了那个最庞大的身影。
拥有11艘超级航母,号称全球最强海军的美国,怎么会在关键时刻“掉链子”,官方的解释是日程冲突,但这背后绝不简单。
失衡的棋盘
美国航母的疲于奔命,说白了,还是那个老毛病,“世界警察”的战略惯性。想管的事太多,但手里的资源却越来越紧张。为了同时在多个热点地区秀肌肉,结果就是战略资源被严重内耗,顾此失彼。
中东地区成了一个巨大的战略旋涡。为了支持以色列,美军硬生生把“罗斯福”号和“林肯”号两个航母打击群都塞了过去,组成了罕见的双航母编队。这种加码部署,不仅直接延长了“罗斯福”号的任务时间,更像是从别的战区抽血,直接导致了其他地方的战力真空。
展开剩余82%最明显的就是西太平洋。那边出现了长达至少三周的“航母空窗期”,一片寂静。原本计划搭载F-35C战机部署在这里的“林肯”号,也被紧急改派到了中东。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操作,已经成了美国航母全球部署的常态。
印太地区没有美军航母巡航,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不光是太平洋,连地中海地区也出现了三年来首次无美国航母的状况。评论员魏东旭说得一针见血,美国扮演“世界警察”的角色,是其航母不够用的根本原因。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十个指头按十个跳蚤”,手忙脚乱,捉襟见肘。
这种战略透支,不仅是装备上的,更是人员上的。“艾森豪威尔”号在中东一待就是8个月,而“里根”号在日本的部署时间,也比原计划超出了整整两年。钢铁会疲劳,人也一样。
锈蚀的龙骨
战略上的失焦暴露了战力的不足,而战力不足的病根,其实深埋在美国本土,一个正在衰退的军工和造船业。工业基础这根龙骨一旦生锈,再庞大的舰队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更新和维护。
舰队的“青黄不接”问题越来越严重。一边是像“尼米兹”号这样自1975年服役的老将,早已超期服役,仍在苦苦支撑。另一边,被寄予厚望的新一代“福特”级航母却迟迟无法挑起大梁。
关键技术成了绊脚石。“福特”级的电磁弹射系统和先进拦阻装置,听着高大上,但故障率偏高,服役进程磕磕绊绊。就连本该接棒的“肯尼迪”号航母,服役时间也已经推迟到了2027年。
新航母上不来,老航母的维护保养又成了大问题。周期性延误已经成了家常便饭。去年,美国海军有三分之一的水面舰艇,维修工作都没能按时完成。能为航母进行中期换料大修的本土船厂更是少得可怜,几乎全靠纽波特纽斯造船厂一家撑着。
整个美国造船业都处于衰退之中,技术工人短缺,薪资没有竞争力,设备陈旧,船坞数量也不足。这种工业能力的萎缩,影响的不仅仅是航母,连新型护卫舰和战略核潜艇的建造计划,也纷纷出现了延期。
盟友开始不满
航母不仅仅是军事武器,它更是美国全球领导力和安全承诺的象征。当这个象征变得不再可靠时,最先受到冲击的,就是其庞大的联盟体系。
盟友们的不满已经开始公开化。韩国外长赵显就曾直言不讳地表示,美国已经不再是从前那个与盟友良好合作的国家了。这种抱怨背后,是军事上不安全感和政治上不信任感的叠加。
信誉的流失是实实在在的。印度媒体就评论称,美军航母的缺位,可能会损害美国对其亚洲盟友防务承诺的可信度。这种“心病”,正在盟友圈里蔓延。
一些区域力量已经开始尝试“补位”。在一次多国联合演习中,日本就派出了正在进行航母化改装的“出云”号直升机母舰担任指挥舰。虽然军事评论员认为,日本的实力还远不足以替代美国的核动力航母,但其在美国力量缺席时扮演更重要角色的政治意图,已经非常明显。
更深层次的变化在于,世界格局本身正在重塑。中东地区,沙特和伊朗在中国斡旋下实现和解。阿联酋等国则加速实施“向东看”战略。这说明,世界已经开始适应一个美国航母无法“随叫随到”的时代,并主动构建不完全依赖于“美国治下的和平”的新安全框架。
战略的失焦、工业的衰退、信誉的流失,这三重危机相互交织,共同造成了美国航母这个昔日霸权象征的“疲态”。
这艘巨兽的困境,其实是美国从单极霸权向现实多极格局艰难调整过程中的一个缩影。白宫的战略家们或许正在意识到,航母再多,也无法覆盖过度膨胀的野心。霸权再强,也经不起内部基础的持续侵蚀。世界,正在学会与一个力量有限的美国共存。
发布于:山东省卓信宝配资-配资炒股官网-杠杆买股票-配资股网址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